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景滨说,创新具有很强的聚集效应。京津冀地区作为科技资源富集区域,蕴含着强大的创新势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更好地将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中国乐凯是协同创新的探索者、见证者、受益者。在保定市竞秀区,10兆瓦级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试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这里将下线像纸一样轻薄可弯曲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
侯景滨代表说,能够抢占未来能源市场先机,得益于他们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深度合作。近两年,双方共同努力,聚焦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技术突破。
“抓好京津冀协同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好北京、天津、河北各地比较优势。”侯景滨代表表示,北京、天津在科技、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北则具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要不断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携手共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生态,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在他看来,三地携手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有利于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地应协同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侯景滨代表欣喜地看到,2024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河北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激发产业新活力。
这是创新机制释放出的创新活力。
他建议,三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大力破除限制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区域要素流动活力,为激活区域内创新资源、释放科技成果红利注入强大动力。
在与京津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中,中国乐凯将创新组织模式,让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能够在同一个团队中碰撞出更多火花,实现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同样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
“创新平台能够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也是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侯景滨代表认为,要支持大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搭建技术、市场、资本线上线下对接的孵化转化平台载体。推进协同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共同打造跨区域概念验证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场”,不断汇聚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