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就业市场将迎来巨大变革,22%的就业机会将面临调整。技术进步、人口结构转变、地缘经济形势紧张和经济压力等因素,将催生1.7亿个新工作岗位,也会导致9200万个工作岗位被替代。
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夏志学分析,在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可能会导致某些传统行业的低技能岗位减少。不过,新质生产力正向调节劳动力需求弹性,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具有累积效应,有利于就业增长。
如何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构建了覆盖全周期的模块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打造需求导向的新农科复合型微专业建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耦合。
夏志学认为,应系统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推动资源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能,全面提升人才供给的战略前瞻性、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配度。
“一方面学校应适应时代要求,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创造更多岗位供给,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夏志学说。
他认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资助。国家科技计划更多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赛马制”“揭榜挂帅制”等优选出大批有创新潜力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等企业。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运营经验,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等,对开展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资助,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催生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
此外,夏志学认为,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就业良性互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做好数字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转换。同时,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就业承载力,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可以将就业优先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念,纳入科技创新政策和科技决策范畴。”夏志学建议,比如,加大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就业方面的指标权重,把增加就业机会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并纳入科技金融、政府风险投资支持的考量因素。
|